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随州 > 企业单位 > 正文

随州大部门制艰难探索获罗清泉李鸿忠肯定

发布日期:2016/12/8 21:22:24 浏览:446

图为:省委书记罗清泉到随州调研,充分肯定了该市大部门制的经验

图为:随州市负责人陪同省长李鸿忠(中)调研。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陈启海、杨富春)八年跋涉,八年坚守。随州市大部门制克难前行,作为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已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大部门制,即把密切相关的职能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以减少部门间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打造精简、高效的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

2000年成立的地级随州市,趟着“小政府,大社会”的路子,严格控制编制,合并机构设置。行政编制比地级市前精减435人,财政供养系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八年来,随州以几乎不近人情、不讲情面的铁腕控制着机构及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亦始终没有走上精简再膨胀的老路。

前行之路多艰。因国家、省里尚未实行大部门制,随州市坚持探索充满艰辛。这些年来,因为部分机构与上级不对口而造成的政策扶持与行业支持受损不少,还常挨批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启动了大部门制改革。上面动了,下面才顺。随州市的探索,为大部门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范本。

“随州市试行大部门制改革7年,很艰难,也很值得。”

十七大期间,党代表、随州市委书记马清明的发言引起各方关注,“大部门制改革”一时成为与会者热议的话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胡总书记指明了方向,我们就更有奔头了!”马清明说。

千里之外,通过电视直播捕捉到总书记这句话的随州市编办主任夏明元喃喃自语:“我们终于和中央接轨了。”

动因:由不自觉到自觉

2000年6月25日,随州市由直管市升格为地级市。8月8日,市直党政机关各单位筹备组成员聚集一堂,200多名与会人员心情既兴奋又惴惴:城市升格了,衙门肯定增设不少,所有干部级别都会“普涨”吧。

随即出台的市直党政群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却给大家兜头浇了盆冷水。

新方案规定,职能相近的机构尽量合并;职能衔接较紧的结构挂牌设置;职能交叉的机构,尽可能不单设。此方案经集体讨论通过,并由时任市委书记袁良宽、市长吴超拍板,上报省委、省政府批准后,于当年11月份开始实行。

按此方案,市国资委、中小企业局一并归到经委牌子下,并赋予其信息产业管理职能;文体局则与新闻出版局、文物局合为一家;宣传部统管文联、社科联、作协;统战部下面加挂民族宗教局、台办牌子;市档案局与档案馆、党史办、地方志编纂办四块牌子,一套班子。其他诸如机关工委设在组织部,移民局设在民政局,红十字会设在卫生局,政研室在市委办等。

人员编制也有些不近情理。市直定编860人,比其他地(市、州)少了三分之一,80的科室只有一人。“局长当科长用,科长当科员用,女人当男人用。”这虽是当时一些干部的戏言,却也是事实。

全市行政、政法编制,在未升格时加上广水还有5569名,升级了反倒减了435人,只剩5134名。

所有单位的人事科和财务科全撤掉。全市设一个财会核算中心,各单位只设兼职报账员,原来配备的文印员等工勤岗位全由机关干部兼任。

时任编办副主任夏明元对人员精减深有感触:“编办就4个人,司机兼打字员、卫生员。而其他地方编办至少10人。”

“这样做,当时的思路很简单:随州经济基础不好,当时财政收入只有2个多亿,原来养活一个县的干部,现在要养活一个市的干部,受不了。”夏明元说。

夏明元算笔账:精减下来的435人,以每人每年开支2万元计,财政每年可节约870万元,这还不包括行政办公等其他成本。

这笔巨额开支的减少,成为随州市大部门制实施的原始诱因。而随之带来的行政效率的提升,则成为其后来矢志坚持这项改革的充分理由。

探索:艰难而坚定

人减了,机构少了,工作还是要保质保量地完成。

满负荷、高效率地运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设机构社会保险事业中心的感受很深。

随州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保合一”,社会保险事业中心27个编制,负责59.2万人次参保人员的保险费征收、保障金支付30多亿元。

在其他地市,这一任务一般由4个机构、80余人完成。“过去医保和养老保险分开,两套人马去企业,今天去,明天来,企业很烦。现在一次征收,减少了对企业的频繁干扰。”劳保局局长夏卫东说。

去年肆虐全省的稻飞虱在随州得以有效扼制亦得益于这种体制。

由于农药监理、植物检疫、保护等6个机构均为农技推广中心内设科室,中心作为农业局的二级单位,可以迅速调集和协调力量,使稻飞虱迅即被有效控制。

不过,“瘦身”后的苗条政府也曾面临“肠胃不适”的阵痛。

本级机构虽然合并,但上面的“婆婆”并未减少。如经委3块牌子,对应省里9个单位。于是,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有时应付中心工作,通宵达旦亦非鲜见。

而且,机构合并造成的职数减少,堵塞了不少职员升迁的通道。一些人抱怨:城市升格了,自己级别反而降了,权力含金量也大打折扣了!

2004年,一些单位擅自更改机构名称,提高规格。时任市长祝金水亲自找相关部门领导谈话,责令整改并写出书面检讨。

2006年9月,市直60家党政机关、128家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15万条信息资料全部上网公开,接受监督。

编制就是纪律,编制就是法规,编制就是高压线。地级随州市成立8年,历经两届政府、三任书记、三任市长,编制一直没有突破860人这一最初设置。“我们在编制问题上,控制得有些不近情理、不近人情。”马清明说。

省委、省政府对随州的大部门制非常认可。在2003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市委书记吴超发言,介绍经验。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十分赞赏。省里主要领导也曾公开表示,任何单位不得干预随州的机构设置,只要有干预的,随州市可以直接向省委举报。

困惑:挡不住前进的步伐

不搞上下对口,不搞横向看齐,随州大部门制一度显得另类。

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条例》规定地市以上必须组建。但随州考虑到国企数量不多,随着改制的进行还将缩小,就没有成立单设机构。

随州信息产业经济总量曾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武汉。波导、爱多、武大光子产业园纷纷落户,其信息产业成为仅次于专用汽车的工业经济版块。但随州并没有单设信息产业局,只是赋予经委信息产业管理职能。因为,在大部门制的理念中,信息产业只不过是工业经济的一块。

部分机构设置“不对口”,必然会引起上级部门支持力度的弱化。为消解不利影响,随州相关部门作了不少工作。

一次次跑上级部门频繁解释。市里主要领导,也经常利用到武汉出差的机会,主动到相关厅局沟通。

对部分实在无法通过上级验收的机构设置,则通过“三定”以及合署办公的形式予以变通。

对于确需增设的事业机构,宁可适量拨付经费,绝不放松编制。如老促会、老体协、贸促会等,均未核定编制。此外,市直25个二级机构,给牌不给编,人员在办公室内部调剂。此举,减员200多。

编制是死的,职能调整则是动态的。随州大部制并非盲目整合,而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职能强弱,该加的加,该减的减。

比如,他们先后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城市管理执法局。

有的还要分出来。如种子站,作为农业大市,强化它是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有的还要整合,如扶贫办就可以考虑合到民政、农业局中去。

还有农业这块。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系统中都有农业科室或部门,都是围绕农业做文章,可以进一步整合,建立一个大农业部门。

随州大部门制步履艰难地走来。现在,终于走出“孤岛”困境。其不懈探索的宝贵经验,具有样本性示范意义。马清明称,十七大报告中已提出,要“统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机构设置”,这为随州大部门制的下一步改革廓清了思路。

随州的大部门制改革,前途光明!

《随州大部门制艰难探索获罗清泉李鸿忠肯定(图)》相关参考资料:
罗清泉、郭有明 罗清泉、郭有明与罗清泉、随州 调查、随州 债务危机、随州 爆炸、随州 非法集资、随州 违约、随州 鬼城

最新企业单位
本周热点
  • 没有企业

  •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