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随州 > 百姓生活 > 正文

随州大部制:“先锋”试验

发布日期:2016/7/25 0:45:06 浏览:437

原来的随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已改名为随州市社会保险局,职能未变,服务范围扩大。本报记者孙明摄

长江商报消息核心提示

2000年,随州升级为地级市,一场机构“瘦身”行动随后展开。

在这条“推行大部门体制、打造服务型政府”道路上,随州始终坚持走“小政府、大社会”路子,铁腕控制机构、人员编制,促进行政成本最低化、行政效能最大化。

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先锋”随州走过7年后,这场自下而上的行动终于与上接轨,一度成为全国热点。

瘦身、困局、曙光,一路走来,政府部门之间“扯皮少了,办事效率提高了,政令更畅通了”。

改制恰逢其时

随州历来不缺乏改革和改革者。

早在1983年,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当地试点。彼时,随州还是省辖县级市。

那一次的锐意改革,精简机构、合并职能相近部门,其中主要经济部门合并动静较大,极具突破性和前瞻性。然而,随着主要推动者的调离,这场改革最终没有摆脱“人走政息”的结局。

2000年,全国进行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同年,随州再度提出升格为地级市,6月25日,获国务院批准。

随州领导班子刚刚组建,就向上级提交了一份《随州市直党政群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力求机构精简。这份方案很快得到省委、省政府批准,当年11月开始实施。

今年下半年退居二线的夏明元,时任随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度被称为这场改革的“操盘手”。

夏明元当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随州作为新成立地级市,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历史包袱,没有任何人员安置矛盾和负担。同时,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开始精简机构,人员要符合省政府刚性要求。

再加上,随州从原来一个县的架构升为地级市,原本经济基础薄弱,这也决定随州机构设置要“瘦身”。

升级后,随州市管理面积和人口比其他地级市少,工作量小些,这也是一大优势。

随州改革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具。

随州市编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开始试水“大部制”,随州市行政、政法编制总量从原省直管的随州和广水市的总量5569名减少到5134名,减少435名,精简率8。设置机构55个,比其他地级市至少少10个。

2007年,十七大召开,报告明确提出大部制,这时的随州,才一度成为热点。尽管提法不一样,思路却一致。

一人身兼五职

2000年,随州试改制,当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农业局的一个科级机构,加挂了6块牌子,定编12人。

11年过去,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过几次改革,仍挂有5块牌子,定编人员7名,负责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去年8月,龚瑞雪大学毕业,通过随州市事业单位招聘,入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土壤肥料供应站、农业科学研究所、食用菌开发中心等5个机构,共同使用随州市农业局1楼两间20多平米的办公室。

因人手有限,5个部门之间经常捆绑在一起工作,龚瑞雪帮着土肥站干活,是家常便饭。

“我大学专业是生物,刚来时,工作起来有些吃力。”因缺乏专业背景,龚瑞雪开始有些不适应。

工作前从未接触过土肥项目,工作任务下来了,她只能边工作边摸索。

“逼着自己提高,除去工作,把单位很多资料拿来学习,慢慢就熟悉了。”一年多下来,龚瑞雪基本适应了5个部门的工作要求。

目前,她和中心主任李进山等3人负责食用菌开发,她专门负责资料和专家库。

龚瑞雪感言,比起一些在非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自己每天工作都很紧凑,效率很高。

人员少了,效率高了

38岁的李进山从1996年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在当地农业系统。

经历2000年大部制改革后11年,他认为,改制后有两大优势很明显。

该中心人员有限,李进山和同事们对全中心的工作都要参与,“既要懂植保、又要懂土肥、还要懂栽培,这就把人的工作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提高,发展为“全能专家”,这成为一种既定趋势。

一个技术干部负责一个专业项目,相对分工,人员交叉使用,协调配合。单位领导既是负责人,又是办事员。

像龚瑞雪这样的“多面手”,在大部制改革后的随州事业单位中,并不少见。

“再一个就是养人的压力小了”,李进山认为,这是当年实施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此前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随州市财政供养系数连年负增长,促进了行政成本最低化,行政效能最大化。

改革之后,机构精干、高效,优点凸显。

2007年,随州地区大面积遭遇稻飞虱,受灾严重,当时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挂6个相关单位牌子。

灾情爆发时,作为农业局下面二级单位,该中心统一协调各个部门力量,灾情很快得到控制。

而在2000年改革之前,该中心5个部门是分别独立的5个单位,机构庞大,有100多人。面对这样的灾情,仅是协调相关部门人员,也要耗费很大人力、物力、财力。

改革一度遭遇反弹

随州改制,明确提出“不搞横向看齐,不搞上下对口。”但上下对口,一度让随州困扰。

2000年,付加成时任随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副主任,每次到省里开会,总会遇到尴尬事。

升格为地级市后,随州市成立社会保险事业中心,承担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保合一”机构职能,从原来“5个单位”变成一个“中心”,定编27人,人数是其他市州的四分之一。

“因编制人员有限,当时中心领导就我和主任两个人,大部分的会都是我去参加。”有时碰到几个险种同时开会,其他市州派出两人参会,很轻松,付加成却感到分身乏术,“有时候会议分时段进行还好些,上午一个,下午一个,还能安排过来,碰到同时开,就只能两边跑,两遍都听不全。”

对此,上级领导颇有微词,认为随州不重视,显得很“异类”。像这样的情况,付加成碰到多次,“后来都慢慢接受了。”

付加成还讲到一个故事,上面对口单位领导一般喜欢下面有对口班子,随州机构精简,很多单位在下面没有了,上面领导就不愿来了,曾经有一位领导因这个问题没有再去过随州。

来自上面的压力曾让随州吃了暗亏。一些部门因不是单设,立项得不到批准,相关的资金支持也没有。

事实上,“分”、“合”的争论在随州一直存在。

改制5年后,科协和科技局重新分家单设,遭遇反弹。按照2000年《随州市直党政群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方案》,科协被合并到科技局。2005年,随州市科协换届选举,因不是单立单位,方案未获省级主管单位批准。最终,随州市只能妥协,将科协与科技局重新单独设置。

这场“分离运动”曾使随州市最初的55个机构上升为64个,瘦了又肥。

不过,因为有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随州刹住了这股分离风。

编制仍是高压线

去年1月19日,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启动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改革后,随州市政府机构由39个减少到37个。

裁撤合并职能相近部门,成立新兴产业管理部门。随州走“小政府、大社会”的步伐未停息。

今年10月份,按照上级要求,随州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改名为随州市社会保险局。

从2000年至今年上半年,随州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已从当年的近60万人,增加至现在的90多万人,统筹的险种也增加,而人员编制未大增。

付加成介绍,随着工作形势的需要,下半年,编办给该中心增加了2个编制,考虑到人手不够,增加了8个“以钱养事”名额,从改制到现在,在随州,编制仍是条高压线。

随州市编办副主任蒋立新介绍,随州当年实施政府机构改制,到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随州一直在遵从大的发展趋势,目前随州在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下,机构改革仍在稳步进行。

蒋立新坦言,随州机构改革仍有空间,一些二级单位和下属单位之间仍有“合并同类项”空间,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但是大方向不会变。本报记者孙明

最新百姓生活
  • 国网随州供电公司:优化人员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国网随州供电公司:优化人员结构提升服务水平04-15

    来源时间为:2024-03-223月18日,湖北随州供电公司公布了所属43个供电所2月的业绩排名情况,随县供电公司厉山供电所排名第一位。“自实施竞合……

  • 全市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稳步发展04-15

    来源时间为:2023-07-31随州日报讯(通讯员刘婧)近日,省住建厅督查组对我市2023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督查组重点督查了保租房分配入……

  • 张一帆:游河古镇纪事04-10

    来源时间为:2024-04-03游河古镇热闹的集市(2004年)在蜿蜒千里的淮河上游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境内,有一座名为游河的古老集镇。据《重修信阳县志》记载:游……

本周热点
  • 没有百姓

  •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