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随州 > 百姓生活 > 正文

神农故里行

发布日期:2016/7/11 1:17:17 浏览:2982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四观书院院长廖彬宇(笔名周易玄)先生到湖北,为襄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干部讲了一堂关于家风建设的专题讲座,反响极为热烈,消息散布到周边各市。2016年6月17日,彬宇先生应随州政府之邀再度前往湖北讲学。

随州是炎帝神农氏故里。先生说在去年这个时候,他应甘肃省政府的邀请,去参加了在天水一年一度举行的伏羲公祭大典,在公祭大典之前,他做了一场有关《易经》的专题讲座。没想到第二年的今日此时,又能来到随州参拜、祭祀人文初祖神农,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感到无上的荣幸。他说从时间的顺序来讲,伏羲是中国的人文始祖,排在第一位,毋庸置疑,而第二位排神农,也情有可原。毕竟伏羲神农都位列三皇之中。在许多学者心目中三皇五帝的排序,大多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而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列为五帝。在《易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说明了伏羲、神农是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一以贯之的文化,也可以说神农继承了伏羲的文化。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作为炎帝的文化是什么?炎帝神农继承了伏羲的文化,伏羲的文化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继承我们伟大先祖的文化?易玄先生在讲座中进行了深刻而鲜明的论述。

讲座引起的反响依然很大,结束后许多听众围聚着易玄先生,继续向先生提问。随州市政协包毅国主席是炎帝文化及随州历史文化专家,他说易玄先生的讲座给了他极大启发。所以他一直陪同着先生,不断与先生交流。

随州民族

下午,易玄先生率众前往炎帝神农故里参拜神农。期间,包主席向先生谈及了神农文化、随州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

包主席说,要知道炎帝文化,我们先要知道中国历史是什么?人类历史是什么?我认为中国文化说到底是农耕文化,说农耕就离不开炎帝神农。

中国为什么会发生农耕文化,这就需要研究中国地理人文这个大背景,也要对世界农耕背景进行分析,随州的地域文化放在其中一对比分析,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可以得出中国文化未来的走向,可以知道我们今天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很清楚很明白地看到,也就是说你会对自己的这种文化充满自信。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呢?

人类文明,一共有4种农耕种植方式:

一种是小麦,起源于西亚,它诞生了埃及文化、两河文化、印度文化,包括希腊文化,他们是种小麦、放羊的,是一种农牧。诞生了那么多文明的小麦种植方式,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许多文明非常辉煌,辉煌得不知从哪里来,就猝然离去,甚至连姓名也没留下。因为他们的四周没有空间,是蛮荒的沙漠和海洋,沙漠突然崛起一个蛮族就会与农耕发生对抗,对抗需要妥协和退让,没有退让的地方,所以他最后毁灭了。像埃及文明,它突然来突然去,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不知道它到哪里去了;

第二种方式,是玉米种植方式,发源于中美洲,中美洲人采用烧山的方式,使土壤的肥力增加,然后种玉米,他们对生态有毁灭性的伤害,最后也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怎么去的。玛雅文明更是一个谜,都是因为他们的发展空间太小了。

第三种就是稻谷的生产方式和小米的生产方式,水稻和粟黍。世界上四种农业生产方式中,小麦和玉米是没有交集的。还有两种在中国,一种在中国的北方,降水量在400毫米-600毫米这个范围,在黄河流域这种种植方式,南方是不能复制的,另外,就是稻谷,大米,降水量800毫米-1200毫米这个范围,在长江流域或者江南,这种种植,在北方也不能复制,但是这两种种植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支撑的。北方干旱了,可以得到南方的支持,南方水灾了可以得到北方的支持,是相互依托的,是交融在一起的。这种交融形成了一个包括长江、黄河的中心区域,这个中心区域庇护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的不同生活方式的族群。比方说,遇到重大天灾,北方的游牧民族就要寻找生路,就会向南方挤压,在这个挤压的过程当中,他就会发现这种生活方式优于自己的游牧生活方式,他就会定居下来。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也会认同这种生活方式的创造者炎帝神农。更重要的是,妥协和退让的过程,就是个民族相互认同、即完成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随州民族

说随州是中国的人口中心,是“胡焕庸线”决定的,随州就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中心位置。中国的农耕发生中心有两个,粟黍种植在华北,稻谷种植在华中,这个是已经被考古证明的。也就是说我们对炎帝神农的认识要从文献、历史,从考古到文化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他。炎帝神农是农耕,农耕的发生,需要几个最重要的条件,一个是石器的制造,这是生产工具,打磨好的石头是非常锋利的,可以装上木柄,这是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旧石器300万年的积累的成果。农耕文明的发展,一个是石器,一个是陶器。我们知道,小米和大米不能烧烤,要吃它必须煮熟了,这就必然要出现陶器。陶器是农业最重要的一个载体,它让农业生产成为了可能。

今天考古发现,在距中国15000年以前就出现了陶器,这个时间点是旧石器和新石器相交的过渡时间。中国的新石器早期是距今9000到12000年,新石器中期是距今7000到9000年,新石器晚期是距今5000到7000年,距今5000年的时候就进入了铜器和石器并用时代。陶器就是黏土或陶土(含有氧化硅和氧化铝等成分)兑上水就可以塑型,晒干脱水就硬了,烧到600°就会陶化,加温到900°就是地道的陶制品,制成优质的陶器,需要超过这个温度,达到1000°以上。这个温度超过青铜的熔点,青铜的熔点是800多度,这就是陶器与青铜的关系。也就是说陶器的出现让社会有了分工,社会的分工又提高人的技艺,做出很多的东西,就要去交换,交换就会带来财富的增加。特别是青铜器的出现,它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时代也是炎黄传说出现的时代,也就是石器和铜器并用时代,这是全世界的共识。

随州民族

这个时代认定为“仰韶文化后期”到“龙山文化早期”,也就是距今4500到5500年之间,我们说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是从炎黄时代开始算起的。

农耕文明经过15000年的萌芽阶段,几千年的发展阶段,到距今5000年这是个成熟阶段,一个文明的萌芽—成长—成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需要东南西北向他输送营养。随州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随州这个地方有东南西北方向他输送营养的地方。一个文明和一个生命体一样,不仅要有萌芽,更重要的是要成长。

历经几千年,随州为什么被后人记载呢?因为长江,淮河,黄河,汉水都是和随州有关,地理位置特别重要。炎帝神农传说,“很久远”,久远到没有记载。没有现代考古的时间认定,可以是三、五十年,可以是三、五百年,也可以是三、五千年,都是久远。是不是这个道理?只有现代考古学通过碳十四的测定,才能准确的判断具体的年份,这也是在1949年以后才有这种测定的,也就是说直到现在我们才知道,中国的文明发生巨变的时代是铜器、石器并用时代,就是距今5000年前后,我们把它叫做炎黄传说时代。

包主席说中国的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会同、湖南株洲炎陵,都被说成炎帝神农故里。他们都很辉煌,这几个地方我去考察过,都是小盆地,小盆地这种环境就是一种载体,他会生,会发生。这种发生的文化,能否成长,需要获得很多外来的营养,这种营养在中国的一隅,是难以获得的。唯有在中国的中心位置才能获得东南西北的输送来的营养。随州在东南西北的中心,东南西北供给了随州营养,并没损失什么。就像我把我的精神文化传递给了你,我仍然有,他们把自己的文明奉献给了随州,他们仍然辉煌。所以说,随州炎帝神农文化是能够容纳其他文化的一种文化,他获得了别人的营养,随州是感恩东南西北各个地域的。这是具有包容性的一种炎帝神农文化,这就是我对随州文化的认识。我认为我的这种认识也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因为随州文化获得了中国东南西北的营养输送,他强调了对别人的接纳和包容。

随州民族

我为什么讲南方的重要呢,是因为南方是一种精细耕作,南方的水稻,一家一户种不了,因为种水稻要平整土地,要修水利,还有对天时的判断,都是很精细的,这种农作物就需要庞大的社会管理机构来协调。这是南方的集体生活方式是种植方式所决定的,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缺失,一个太精细的人要达到一种大境界需要一种宽阔的胸怀,太精于算计的人难以有宽阔的胸襟,需要跨越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粟黍种植主要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有关,黄土从哪儿来的?就是蒙古高原上的季风把黄沙吹起的扬尘堆起来的,经过多年的积累,黄土的厚度达到100米,有的地方甚至达到200米。中国的西北,雨季在8月份左右,降水量在600毫米-800毫米左右,它把黄土高原冲刷得沟沟坎坎,沙土冲到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黄河进入华北平原以后,由于泥沙沉淀河床增高,阻滞河水下流,河水就寻找新的路径,产生摆动,一会儿夺淮入海,一会儿夺津入海,夺浦入海。它在华北平原任意摆动,这种摆动造成整个华北平原全是堆积的沙土。这种沙土只有一种作物能够生长,就是狗尾巴草,小米的祖本,它比较耐旱,生命力特强。它需要水分的时候是七八月份,正好是北方的雨季,所以这华北平原只适合这种作物生长,这就是天命如此。而且它不需要怎么管理,就可以收获,这种粗放管理的方式很容易产生大大咧咧的性格,这样的人粗狂豪放,刚烈勇武。所以大中国的政治治理,需要有精细管理,也需要豪迈大气,需要阳刚之气、也需要阴柔之美,需要一张一弛。粗粝和豪迈是南方人难以做得到的,精细柔美是能够做到的。

说件题外的事,有一次,在火车上看见一个上海人吃螃蟹,一只螃蟹他可以吃4个小时,他用上了一整套吃螃蟹的工具,他吃出了一种艺术。这种事只有南方人才做得到,北方人就不可能做到,北方人大气,南方人细腻。社会的合理的发展就要阴和阳的和谐,阴阳相合,和合才能产生文化。随州这个地方正是因为有一阴一阳,一张一弛,向这个地方输送营养,这个地方文化才快速的成长起来。随州这个地方也是个小气候。一个文化要发展起来、要成长需要一个载体,这就是“随枣走廊”,“随枣走廊”有10000多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名字的河流139条,这是《随州志》上的记载。

随州民族

前些年,水利局的同志给了我一个资料,经过测定,“随枣走廊”里30公里以上长度的河流有109条。我问:文献上记载说随州境内的涢水支流103条。他说:随州与广水成为一体之后,随州境内的涢水支流增加了。我们讲的涢水流域就是这个地方,它是沟沟坎坎的,山不是很高,因为这两座山的高峰都不高,大洪山的主峰是1055米,桐柏山主峰只有1140米,两山

[1] [2] [3]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 国网随州供电公司:优化人员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国网随州供电公司:优化人员结构提升服务水平04-15

    来源时间为:2024-03-223月18日,湖北随州供电公司公布了所属43个供电所2月的业绩排名情况,随县供电公司厉山供电所排名第一位。“自实施竞合……

  • 全市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稳步发展04-15

    来源时间为:2023-07-31随州日报讯(通讯员刘婧)近日,省住建厅督查组对我市2023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督查组重点督查了保租房分配入……

  • 张一帆:游河古镇纪事04-10

    来源时间为:2024-04-03游河古镇热闹的集市(2004年)在蜿蜒千里的淮河上游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境内,有一座名为游河的古老集镇。据《重修信阳县志》记载:游……

本周热点
  • 没有百姓

  •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