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随州 > 旅游景点 > 正文

湖北随州:资本上山盘活荒山

发布日期:2017/8/9 12:25:43 浏览:2378

木本油料作物种植,连续5年以每年10万亩速度递增,累计建成基地50多万亩2017-08-0908:20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黄缤在距离武汉大约100公里的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一座高达4米的“炎帝神农氏”端坐在大殿里,远望着随州全境。

随州景区

在湖北随州神农丰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油用牡丹的果实即将成熟。

随州景区

湖北随州市随县环潭镇的丘陵上,一辆挖土机正将丘陵整理成梯田。

随州丰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道明在自家果园里摘了一捧刚刚成熟的李子。

湖北随州一名油茶种植户向记者展示正在成长的油茶果,成熟后,油茶树可以持续收获60年以上。

绿色发展绿色生活

砥砺奋进的五年

在距离武汉大约100公里的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景区,一座高达4米的“炎帝神农氏”端坐在大殿里,远望着随州全境。相传,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炎帝”诞生于此地,在这里“尝百草,教耕种”。

古老的农业文明在这里留下了显著痕迹。今天的随州,依然有农耕的传统,不过与传统不同的是,在资本的驱动下,随州正在将光秃秃的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荒山:大年夜发生山火,丢下碗筷去灭火

湖北随州高新区淅河镇红桥村,64岁的王民庭曾经在这里做了20年的村支部书记,村边的“荒山”是他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里是河南与湖北的交界,丘陵地带加上砂质土壤,“山火”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每年冬天,村边荒山上的杂草能长到一人多高,枯黄以后成为山火高发的重要原因,一个小火种就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山火,王民庭和村民们饱受困扰。经常看着冒烟,披着棉袄就上了山。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吃年饭时发生山火,王民庭只好丢下碗筷去灭火。

“那时候,基本上每年有一身袄子被烧掉,山上太容易着火了,急了就用身上的棉袄扑火。”王民庭笑着对南都记者回忆道,荒山曾经是村里的“包袱”,几乎没有经济价值,又被分割成不同的小块,林地产权分属不同村民,个体村民很难大规模开发。

红桥村传统作物是水稻,在山上根本无法种植,长久以来,村民几乎对村边的荒山无法利用,砂质为主体的土壤结构,让种植作物变得更加困难。

五六年前,王民庭主要营生就是打理家里的10多亩水稻田,两个儿子都在随州市里打工,村里由原来的1000多人减少到300多人,土地已无法承载更多的农业人口。

“我们这里的荒山,不仅没有任何收益,反而是农民的负担。村民对荒山没办法,有的荒山是个别农户的,有的荒山是集体所有,但面积都不大,没法利用,荒着也可惜。”王民庭对南都记者说。

像红桥村这样的荒山,是随州的主要地貌特色,行走在随州的乡间,时常能够听到老乡们提到一句顺口溜“七山两水一分田”,说的就是随州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饱受“荒山之困”。

可以说,红桥村是随州的一个缩影,整个随州林地面积有80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5.67,大量的丘陵山地没有产出,荒山还经常引发山火等意外灾害。

在湖北随州和河南信阳交界的鸡公山上,有一块界碑上写着八个大字:“青分楚豫,气压嵩衡”。这块70多年前立下的界碑,曾被随州人认为揭示了一个颇为“残酷”的事实:界碑北面,豫南的山岭一片青绿,而界碑的南边,鄂北处处是荒山秃岭。所谓“楚豫”、“嵩衡”,都是泛指地理意义上的南方和北方,鸡公山因气候特殊而被公认是中国自然地理南北的分界线。

“年年种树年年荒,年年种在老地方”,对这句在当地流传的俗语,红桥村的王民庭感受更深,村边的荒山已经困扰全村几十年。

开山:前三十年砍树,后三十年种树

今年7月5日下午,随州丰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道明,正在一片桃园里打理桃树,眼前一大片火红的桃子已经成熟,他张罗了几个工人往草帽里摘了十几个,随手拿起一个桃子咬了一口说:“就是这个味道,小时候的味道。”

丰年农业公司所种下的这片果园,就在随州曾经的荒山上。而徐道明以前并不是种果树的,相反,他曾是一个“砍树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随州淅河镇人徐道明,初中毕业就没再读书,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多,他选择了学木匠,与兄弟徐道恒一起走街串巷,帮老百姓“打家具”。

很快,凭借出色的手艺活,徐道明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他利用自己成熟的木匠手艺,开始招募工人,创办了随州第一家民营企业“兄弟家具厂”。

现在的徐道明回想起来,自己能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主要是家具需求量大,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

那时候徐道明的“兄弟家具”负责加工打造家具,木材从当地村民手中收购。“我自己心里很清楚,有些木材是从外地购入,有些村民就上山把山林的树砍伐下来卖给我,我再加工成家具,可以说淅河镇附近的荒山上,不少树都是被我间接砍掉的。”徐道明对南都记者说。

2010年,徐道明迎来人生中第二次“历史机遇”。国家出台了林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拥有产权的荒山林地流转出来,吸引企业资本“上山”经营荒山进行绿化,种植核桃、油茶、果树等经济作物。

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湖北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中规定:“鼓励宜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依法流转,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徐道明带着兄弟一起,又回到家乡的山上,开始反哺农业。他投资流转了随州独山、大铁山、府君山、幸福4个村农户的林地2.6万亩50年,种上油茶、核桃、套种中药材等近3000万株,并建立木本油料基地。截至今年,他已经累计投资超过两亿元。

徐道明说:“农业是一个投资回报很慢的项目,如果想要投资,我其实有更多选择,但家乡的荒山始终是我解不开的结,我要把人生中前三十年砍掉的树种回去。而且国家有配套的林地流转政策,荒山可以集约化生产,我相信这个项目的前景。”

因为主体是砂质土壤,随州的“荒山”上很适合木本油料生长。据南都记者查询,从2009年开始,随州市提出“生态立市”,重点发展木本油料基地,且每年拿出4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全市600个业主流转到林地84万亩,投入林业资金6.34亿元。

根据随州的规划,未来5年全市将新建和改造木本油料地50万亩,总面积达100万亩,努力形成全省最大的优质油茶、核桃种苗供应基地、种植示范基地,培植一批国家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林业加工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上山:把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2010年,徐道明成立了丰年农业公司,从一个“砍树的”变身为“种树的”。公司通过林地流转,获得了大约3万亩荒山林地。他站在山头上告诉南都记者:“你现在能看到的山,基本都是我们公司承包的,我们要把它从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改造荒山不容易,徐道明大约花了4年时间,先是将荒山做成一层层的梯田,再修好盘山道路、堰塘、管网、水库,这些基建投资额度非常大。如今的独山、大铁山、府君山等地,已经从黄色变成点点泛绿的农业基地。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铺满山坡。

曾做了20年村支书的王民庭也加入徐道明的公司,刚开始背着干粮到山上挖土、填道、造堰塘,后来接通水电,干脆就在山顶修了间房子,和老伴住在山上,居住条件比在家里还好。

改造荒山需要巨额资金,徐道明的公司这几年已经投入超过两个亿,将2.6万亩山地种上各种果树,其中有一大片山地还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成“国家落叶果树农家品种资源圃”,主要是将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优良水果品种,移植到山上保留起来。

借助科技的力量,荒山正在变成濒危农家果树最好的庇护所。2015年2月,公司从美国俄勒冈州引进一批奇异核桃母本,解决了我国核桃抗性弱、生长慢、单产低的问题。

正在果园里打理一棵李子树苗的王民庭对南都记者说:“园子里的果树,一个品种只有五棵,基本上是全国各地找的濒危农家稀有品种,口感非常好,如果不留住,很可能过段时间(这些品种)就消失了。”

以往王民庭每上荒山,基本上都是扑山火。而这几年他在“荒山”里住了下来,每个月能拿到6000元的工资。像王民庭这样的“农民工人”在公司有一百多人,他们将林地流转出去以后,选择了回到山上,在已经开垦好的山头,开始种树。

现在王民庭一年能拿到7万块钱工资,公司包吃住,以往不少外出打工的村里人,又回到山上做工,“一年下来挣得不比外面少”。

随州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为了扶持“资本上山”,随州市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木本油料基地大户等,从2015年起,该市市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县市区再配套资金,以奖代补助力“上山”绿化的企业。

“随州气候特别适合木本油料作物生长,只是做农业需要沉下心,核桃、油茶作物从种植到收益周期长、投资大。”丰年公司董事长徐道明说,目前公司已获得低丘岗地改造等专项资金支持超过4000万元。

靠山:荒山长出油茶、牡丹、核桃

油茶树是一种古老的油料作物,在随州已经有一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因为随州的丘陵砂地,非常适合油茶树的生长,7月初的随州,如果在山上走走,可以随处看到满树都挂着油亮亮的油茶果,成熟后从壳里剥下来的果实榨油,就是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的茶树油。

在一些电商网站上,目前山茶油的价格每斤超过120元,还属于“奢侈品”,量少价高。油茶是随州重要的经济作物,而随州的丘陵最适合种植的也是油茶。

7月6日下午,在随州舜天粮油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几名工人正在紧张调试着榨油机,仓库旁边堆了五六吨油茶籽,这些油茶籽经过几道工序,就可以榨出山茶油,出油率超过30,超过传统油料作物大豆。

舜天粮油公司负责人说:“目前我们公司的生产线已经准备好,但油茶籽供应跟不上,很大一部分产能没有释放,所以最迫切的任务还是要提高油茶种植面积。”

为此,舜天粮油公司也通过流转林地,以每亩40元的价格,把曾都区的一些丘陵山地统一起来,按照“公司 农户”的形式,前期投资把山地整平,种苗后再分包给当地村民,按照“责任制”的形式分片承包,油茶成熟后公司负责收购。

不仅是油茶,适宜种植于丘陵山地的油料作物还有牡丹。牡丹一般作为观赏作物存在,但鲜为人知的是,“油用牡丹”在随州也形成一个产业。

在随州市随县尚市镇“神农牡丹谷”里,南都记者看到一排排白色的油用牡丹,7月份花期已过,正待果实成熟。

“油用牡丹不怕干旱,就怕水淹,即便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贫瘠山岭上,连续8个月没有降水也能存活下来。牡丹油更是油中的‘贵族’,可以食用,也可以制作化妆品。如果单纯卖牡丹籽,亩产值在4000元左右,如果加工成牡丹油,那亩产就能达到8000元。”负责这片山地油用牡丹种植及开发的湖北神农丰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国对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

与其他公司的运作模式类似,该公司通过每年每亩40元的流转费用,将大约2万亩的山地统一承包,然后再雇佣当地村民进行牡丹种植和开发,2017年春节,他们公司曾给当地村民发放现金奖励。

一位正在“神农牡

[1] [2]  下一页

最新旅游景点
本周热点
  • 没有旅游

  •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