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随州 > 下设单位 > 正文

“样本”的困惑

发布日期:2016/2/26 6:16:13 浏览:670

随着中央政府启动新一轮机构职能改革,随州市大部制探索再次获得“样本”意义。

观察“样本”,我们不仅要看到成果,更要看到它经历的曲折和困惑。

随州大部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随州市文化局、体委、文物局、新闻出版局一共50多个编制,重组合并为随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现只有19个行政编制,其内设的体育科只有1个编制,这让分管副局长张立敏时感焦虑。“10多年来,随州再也没向省里输送过一个竞技类人才,前几年到省体育局申请项目、经费,都困难重重。”张立敏说,现在就连这唯一的体育科长也被抽调到市寻根节筹委会办公室去帮忙了,因为“那边人手也紧张”。

记者了解到,对于随州市的大部分行政单位来说,往往一个人需要对上对下承担多个科室的工作。随州市编办主任蒋立新说,每次编制委员会开座谈会,都成了各部门的“诉苦会”,局长们纷纷抱怨人手不够,工作不好做。

此外,蒋立新告诉记者,由于部门和上面不对口,有些省里的项目、资金就争取不到。“我们改了,上面没改,业务不对口,不少部门都吃过亏。”

随州市社会保险局局长张万志直言,“自从原先的4个局并为1个局之后,上面领导几年都不下来了。”

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设管理、文化等部门都有名城保护职责,但没有一个名城保护办公室来牵头,去年,住建部、文化部等部门官员来随州视察时,对随州提出“黄牌警告”,说“随州不够重视”,如果今年8月份验收时工作没有明显推进的话,“名城”称号堪忧。

2009年,随州市政府机构再改革,市编办分别召开了40多场座谈会,就部门设置听取意见,根据工作实际,市委市政府对部门机构改革提出了“蜂窝煤”理论,即部门设置还是“要上下基本对口”。蒋立新说,“市里提出要我们把握两条底线,一个是不超过省里规定的市级行政机构个数,一个是不超出目前市里的行政编制总数,在这个基础上考虑上下基本对口。”

目前,随州市政府设置有32个部门(或特设机构),达到省里规定的地级市机构数量的上限。“不仅是外界有疑问,我们自己都在问:随州大部制改革改到今日,大在哪里?”蒋立新说,“改革这些年,成绩经验要总结,困惑也不能回避。”

据记者了解,尽管随州不得已恢复了部门设置,但编制却是一个都不增加,市委市政府要求,科室、领导职数均不因部门恢复而增加。比如单设出来的市国资委,切分的是经信委36个编制中的10个,内设科室也不增加。

随州市市长傅振邦对记者说,“我们进行大部制改革,不是为减少部门而减少部门,最终要看它的实际效果:投资环境是不是更优化,基层群众办事是不是更便利、成本更低。”“核心是控制编制,编制控制住了,财政供养成本就控制住了。”蒋立新说,尽管部门有所扩大,但随州市近年来的财政供养系数始终持平,仍低于省平均水平。

目前,随州正在探索新的改革,即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随州市和曾都区的一些部门是合署办公的,这种‘市区一体’的体制节约了人力财力、提高了效率,但也易混淆各自的工作职能。”蒋立新说,今后要按照转换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逐步将社会管理和利民便民服务等事项重心下移、工作下放。

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向学军告诉记者,下一步随州市将把更多的改革精力放在归并部门内科室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将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到一个科室,并统一到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将58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到180多项,努力打造行政审批数量最少、时限最短、收费最低、发展环境最优的市、县(市、区)。

当前,很多改革研究者提出,为了防止改革反复、减少摸索成本,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一样重要,不可偏废。

张万志说,“机构实际运作经验告诉我们,经办管理体制应从顶层设计,统一部、省、市到县各级经办机构的管理体制,包括机构名称、职能、编制、经费解决的渠道等都应统一和明确,使上下对口,才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周呈思)

最新下设单位
本周热点
  • 没有区县

  •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